品牌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品牌建设>>科创评论

郑大科创评论 || 新时代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浏览量 : 2344次 发布时间:2022-07-15

文 | 付金(郑州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部助理研究员)范晓民(郑州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1年,我国第一所大学科技园在东北大学建立,此后,大学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1999年底,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5月,首批认定了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至今,我国已累计认定11批共13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已从单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长为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并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三新一高”对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我们看来,有必要对站在全新起点上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作出更多的总结与思考,结合此前工作开展中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经验教训,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推进,正视问题并积极查漏补缺,加强学习,主动作为,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使国家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大学中的功能定位

图片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优势特色的大学而建,其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是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和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构建新型国家科创体系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而定位问题,则是新形势下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究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与使命,需要发挥怎样的功能?虽然科技部、教育部在许多政策文件中均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要求,但在各个大学的规划管理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以上问题的答案依然不是很清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大学发展中的定位,充分体现科技园的大学属性,回归作为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的初心使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依托主体是大学,然而大学内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创教育管理的部门众多,在厘清各管理部门之间对于科技园的管理权限、确定科技园的职责、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之前,大学对于科技园的管理会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障碍。

在我们看来,大学担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参与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动力不足,随着大学与社会和市场的连接愈发紧密,国家大学科技园才越发成为所在大学承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一任务的核心机构。

其次,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大学科技园需要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进程中,与大学各院系与职能部门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国家大学科技园要积极主动作为,发挥好连接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内的各类科研成果与人才资源优势,帮助大学深化与企业、政府的合作,不能仅满足于“国家级”的牌子,游离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创体系构建、高水平建设之外。

大学亦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成果转化实施路径。在顶层设计上厘清工作职责,明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转化平台与实践载体作用,创新科研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有关教师和科研团队的绩效考评内容中,把推动国家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作为评价科研成效的指标之一,真正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纳入到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中,将其放在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去思考谋划、实施推进,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高质量和特色化发展。

2、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图片

长期以来,受“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评价体系的影响,大多数大学教师更多专注于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研究,追求技术先进和成果新颖,而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与了解,使得大学的科技成果多处在实验室阶段。同时受体制机制、服务水平、人才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效并不理想,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服务于产学研合作的能力较弱,功能较为单一,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评估和技术转移服务能力还比较缺乏。

图片

随着我国明确提出科技事业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近年来,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从高校发展任务的边缘走到越来越中心的位置。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科技中介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作用,其不仅能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门的服务,还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其无法从学术网络中获得的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化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起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和成果转化的专业化团队,提升科技园专业化的评估、管理、分析、谈判、签约等系列服务业的供给能力;要重点吸纳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和“产业教授”,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集聚科技成果资源和市场需求信息,构建产学研信息收集和发布网络平台,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量。

其次,大学应给予国家大学科技园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多方面支持,并着重完善科技园软环境的建设,将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和学校立德树人、高水平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工作打通,构建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与政府、科技园、企业、创业师生在权利、义务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对于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问题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保障;建立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机制,共同打造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真正实现科技园与大学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挥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不同于高新区、开发区以及其他的产业园与工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有着与生俱来的大学属性,应以高校的学术成果、科研能力和创新人才为依托,充分体现出大学的创新质量、创业水平、创新价值与创新文化,提升对内的协调力、对外的影响力,发挥好连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确保产学研用融合的顺利开展。

3、培养园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然,对产业转型升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关键。科技地产作为工业地产的高级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承载形式,包括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内的科技园、产业园肩负着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使命。

图片

在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定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和影响下,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对于各个经济主体来说,都需要以创新促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国家大学科技园亦需要思考园区的内生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不能仅将其作为“国家级”的牌子来使用。

首先,在我们看来,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回归初心,大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价值,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聚力聚合聚变,培养与创新创业者需求更加吻合的服务能力,并直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初创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能够为其提供多样化服务和精准孵化。这包括了房屋租赁、空间支持、项目申报等标准化服务;人才培训、企业咨询、平台搭建、资源链接、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精细化服务;以及品牌定位、产品规划、产业链对接等个性化服务。

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开拓多元的营收增长点,从“重资产”向“重运营”转变、从依靠房租和政府补贴向不断增加自身造血功能转变、从不断消耗自身的内卷性增长向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转变,只有这样,才会集聚更多优质的科创要素、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才能实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面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等新规律、新现象,国家大学科技园要积极作为,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科创型企业提供高端增值服务,实现企业间的高效协同合作,助推产业集群发展;利用好平台优势,推动大学与产业界的互动,打造校内成果向社会灵活开放、产业界为校内技术落地提供丰富试验场景的双向互动模式;利用好大学的成果优势、产业条件和人才基础,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等多种模式,加强与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城市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

完备的园区服务体系和平台优势建设,使国家大学科技园培养出自身的内生动力,拥有充分的可持续运营能力,以实现科技园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谋划的引导和助推作用,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真正建设成为运行机制开放、产业特色明显的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以助力科技园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科创高地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大学,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亦需要所属国家大学科技园立足大学优势和区域特色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集散地。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牌子不止是个光荣榜,更是一种责任。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创新源泉,也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进步,在推动和完善大学科创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和助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战略落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园区国家队的应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