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科创评论 || 案例研究①解码北大科技园:打造高质量、高密度、高频度的科技创新场
浏览量 : 2392次 发布时间:2022-08-25
文丨付金(郑大科技园发展规划部助理研究员)
2021年上半年,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第1-10批(2002-2014年)共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绩效评价。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北大科技园)位列优秀,排名第一。
北大科技园始创于1992年,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北大科技园目前已在全国18个城市布局超过19个科技园区,每年为地方经济贡献产值超过110亿。
北大科技园总裁陈庚曾公开表示,自2011年提出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十年新标杆”的战略目标后,北大科技园在服务模式、发展路径、能力提升等方面一直进行探索和创新,建立以创新要素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体系,“北大科技园始终聚焦如何做好科技服务,如何做好市场化、商业化的科技服务产品,而且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发展平台和生态”。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二级巡视员陈宏生指出,由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所处区域、依托高校专业特色、行业领域、建设模式、认定时间等存在差异,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层次不一,呈现出梯度发展局面。而北大科技园成立较早,其所依托的高校北京大学实力雄厚,开拓创新的意识较强,在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等方面先行先试,通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发展经验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现如今,北大科技园正朝着“成为中国领先的科技服务运营商”的目标不断前进,已经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极具启示意义的标杆之一。在此背景下,当我们思考新阶段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候,通过梳理北大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思路以获取参考和借鉴,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2012年北大科技园提出了创新引领“四级金字塔”的产学研用模型,即帮助企业实现从孵化到成长、成熟、产业化纵向的“四级跳”,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为核心的产学研高端经营业务。而一项完整的技术转移转化,需要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参与“需求调研、匹配专家、技术判断、市场调研、商业分析”等多个环节,以保证技术转移服务的科学化和有序化,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技术转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北大科技园于2020年推出了科技产业化人才学习社群与成长平台——北领online(北大科技园科技产业未来领袖计划),常态化开设“北领”全国班以及技术经纪等专题班,以人才培养驱动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产业化领军型人才与技术转移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将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园区发展建设方面,北大科技园采用典型的“一校多园”模式,提出以北大元素与品牌形象为核心的园区经营与管理、“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精品园区,打造“城市创新名片”,在深入挖掘北京大学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广泛地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密切沟通合作,开辟分园区,把北京大学的产学研优质成果推广辐射到全国。
目前,北大科技园的建设运营园区遍及北京、广州、南京、扬州、西安、包头、天津、石家庄、金华、台州等国内核心城市,通过这些园区,加上当地特色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业对接北京大学技术资源、北京大学科技成果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双方实现了高度资源共享。校地合作战略也逐步发展成为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大科技园打造高端科技服务运营商的一大利器就是聚焦资本、技术、市场三要素,构筑优良创新生态、构建完善赋能体系,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企业注入快速成长的核心动力。
具体来说,北大科技园聚焦前沿科技、深耕产业纵深,围绕垂直领域建立多个专业化孵化与发展平台,构建起“科技园区、投资基金、产业运营、创新研究”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战略引导、资本加持、技术补强、资源共享、市场拓展”五位一体的企业赋能体系,联合北京大学及社会相关单位发起成立北大创业家俱乐部、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创立“创启未来”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发起“北大科技园科技产业未来领袖计划”以及组建“北大科技园先锋加速器”,形成了“国家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北大创业孵化营”、“企业百家行”、“创业大学堂”等系列创业服务产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文化氛围。
2021年9月,北大科技园推出“先锋·加速器”,充分利用北大科技园内外部资源,邀请北京高校知名教授、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行业专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专家和投资孵化中心投资顾问等共同组成顾问服务团,对每家入驻企业进行“科技问诊”,关注企业痛点,梳理企业需求,确定服务重点,制定“一企一策”加速服务方案。
同时,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企业呈现出的跨界融合、爆发成长等新现象,加速器通过对场景等新孵化手段的应用,依托“应用场景共享计划”,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应用场景,进行业务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选址、市场订单合作等,帮助具备创新精神的科技型企业更快适应场景的创新迭代,实现企业和园区的共同成长。
科技创新的有效实现一方面需要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论导引。北大科技园成立创新研究院专注于开展独立的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形成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园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念和战略指导、政策制定支撑。
创新研究院以“理念前瞻、理论占先”为导向,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科研背景,在生态体系与创新理论应用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力量,开创大学科技园在创新理论研究、创新园区建设、创新企业孵化领域“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业新模式,持续开展科技前沿产业研究、园区规划战略咨询、科技政策顶层设计。
创新研究院积极建立强有力的资源支撑能力,合作伙伴分布政、产、学、研、用、金、媒、介等全链方向,广泛吸收来自海内外名校、知名咨询机构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和行业专家,组建起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依托北大科技园校地合作的战略,研究团队深入全国各地业务一线,践行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发展部署,进行高精尖产业研究。
同时,创新研究院依托北大科技园多年来的科技服务运营经验和企业孵化从业积淀,将创新研究与区域产业创新转型相结合,已成为北大科技园打造科技服务运营商的核心软实力。
“大学科技园关键字眼不在‘园’字,而在‘科技’两字。”正如陈庚所言,“对科学要敬畏、对创新要尊重、对未来要好奇,是北大科技园的核心价值观”。北大科技园发展起步源于国家战略布局,几十年来,孵化培育了包括方正、百度、去哪儿网、阿帕比、老虎宝典、元培翻译等大量优秀企业与科研技术项目,而在未来,北大科技园将为北京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北大科技园作为北京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985工程”,促进北京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而建立的重要平台载体,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也面临一些问题,但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在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中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要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网络,探索多元的校企产研合作途径,引领建立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专业化服务机构以及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高校和企业自由合作扫除障碍,帮助企业获得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技术、知识外溢等支持。
其二,要以创新的技术手段服务科技创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开放创新体系变革,拓展创新网络,帮助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和云上平台,来获取、整合和共享创新资源,通过线上平台或虚拟网络空间进行市场拓展、研发合作与知识产权交易,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
其三,要重视园区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这是提升园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助力园区在招商引智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科技园区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策划形成易于识别的园区品牌,并通过积极参与和牵头承办行业论坛与会议、加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方式,促进自身进步,与同行共谋发展。
图源:北大科技园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