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科创评论 || 政策解读: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浏览量 : 2482次 发布时间:2022-09-14
文丨付金(郑大科技园发展规划部助理研究员)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
《意见》明确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点举措,涵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高质量创新人才、高水平国际合作、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等九个方面。《意见》指出,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强化责任落实,在学校整体规划和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中,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加强对有组织科研的引导和支持。
7月19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有关成效。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高校专利授权量增幅达到346.4%,专利转化金额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会上介绍,下一个十年,高校科技工作要实现再次跨越,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仅靠自由探索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将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教育部对推动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战略思考。
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需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要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要实现有组织科研,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有组织的科研。
雷朝滋介绍,从指导思想上讲,有组织科研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高校有组织科研既涉及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也涉及高校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的战略调整,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
在我们看来,有组织科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有组织的创新方向。过去一段时间内,高校依托自由宽松、学科交叉、基础深厚的优势,自主探索科研创新项目,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接下来,高校科技工作若想更好地应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组织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定向性和体系化相结合的创新方向决定机制,实现创新方向有组织的整合,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其二,有组织的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根据重大需求和攻关任务培育建立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实现高端平台建设、体系化构建、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为长期持续攻关重大任务提供保障,实现基础研究不断有重大原创突破。
其三,有组织的团队建设。通过科研团队组织方式的提升,产出国家急需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转变传统观念和改变组织模式,打破传统的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体系,以创新方向为指导,组建跨学科、跨院校的多学科领域交叉创新团队,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其四,有组织的体制机制。要有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统筹优化的资源配置体系、系统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协同推进的管理服务体系,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潜心科研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完善优质成果被精准、快速发现的体制机制。
对照《意见》要求,基于各地已启动开展的有组织科研活动,并结合现存的问题,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针对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工作的探索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其一,高校要理顺科研体制机制,变革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创新的校企协同性,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以更好承接重大创新任务。从单纯看项目、经费、成果转变为关注实际创新贡献的局面,破除科研人员在工作绩效、职称评定等涉及个人晋升和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科研人员和团队积极参与行业企业重大研发、大团队协同创新,对参加专项课题的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在科研资源上进行倾斜。
其二,高校要主动谋划,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凝练科研攻关方向,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赋予实验室“人、财、物”方面更大自主权;统筹推进重点科研机构改革,积极推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优化整合;持续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依托系统化、多层次的创新平台,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瞄准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其三,保证科研人员拥有权责统一的科研主体权。把科研活动主体权交给在岗位作战的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使用权交给有实际需求的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评价权交给同领域的科研人员,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打造多层次的有组织科研体系,尊重学者学术志趣,维护宽松的学术环境。
《意见》中特别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国家大学科技园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能力,服务高校有组织科研工作。
一是依托“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发挥好大学科技园资源聚集与整合的平台作用,利用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组织荣休教授、行业专家、青年教师、博士生等不同类型创新人才,组建“教授专家服务团”,通过联合攻关、技术服务等不同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实现高校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高校更好地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依托“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转化行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园联通高校和社会的桥梁作用,有组织的搭建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组织、企业、政府等主体为一体的联络合作渠道和平台,自主组建或协调组织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团队,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打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渠道,激发师生创新热情,使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为高校高价值专利培育和挖掘工作提供助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国家重大需求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是依托“百校千城”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发挥好大学科技园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优势,整合园区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各类资源、打造新时代的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紧扣未来产业发展目标,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先行先试,建设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典型应用场景,加速推进前沿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助力培育发展我国的未来产业,试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https://www.hubu.edu.cn/info/1246/38184.htm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82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