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品牌建设>>科创评论

郑大科创评论 || 关于大学科技园科技宣传的思考:将科创服务的触角深入一线

浏览量 : 749次 发布时间:2023-03-31

图片

文丨张璐

过去的一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作为“百年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党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激增式发展,人类的科技知识增速大幅上升,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已变为每3年就增加一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知识更新周期现在已缩短至1~2年。人们对科技类信息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等特点,由此,专注科技信息的媒体出现了,他们不断细分受众,并提供相匹配的内容,比如伴随美国硅谷发展而兴起的硅谷科技媒体们。

在中国,以科技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顺应新时代变革趋势,将科技宣传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鲜明的科技特色,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和世界的明亮窗口。

切实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对于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意义重大。如果将整个科技宣传的场域比作大海,那么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就像一条条细长、绵延不绝,势必要汇入大海的支流,在努力地奔涌向前。

站在2023年的开端,为持续推进郑大科技园品牌建设,巩固拓展大宣传格局,助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大学科技园科技宣传的内涵价值和未来走向,以期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1、大学科技园科技宣传的特点

图片

1951年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随后世界各国科技园的数量急剧增长。中国于1988年启动火炬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大学建立科技园,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设了11批,139家。
图片
大学科技园在成长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逐渐展现出其媒体属性的一面,并以此为根系不断生发、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呈现出与主流科技媒体、商业媒体相似又有区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媒体属性。根本属性是公益属性,兼具一定的商业属性。大学科技园是连接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更多地是服务于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肩负科创信息收集与传播、营造良好科创氛围等责任。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要突出公益性,适度延展商业属性,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是受众定位。新媒体时代,“头条”的产生从编辑流转入算法流,过去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这样的变化使得受众分析对媒体的生存、意义、价值变得更为重要,对受众画像做精确有效的“描绘”是媒体工作开展的前提,受众与媒体会相互影响。受园区定位、主要职能等因素影响,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主要面向政府机关、在校师生和科技企业,在信息收集和内容创作上要考虑三者的需求。

三是价值定位。一方面扮演好科创智库的角色,聚焦科创,汇聚信息,发挥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意见领袖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对外发布高校最新科创动态、科研成果信息,成为高校、地区、国家科技宣传体系中的有力补充。

四是宣传原则。作为新闻场域内、分众策略下的产物,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在继承传统媒体专业操作理念的同时,更要坚持打捞事实、沙里淘金、辨明真伪、传播真相的原则,追热点但不过度宣传,做有分寸的报道,营造健康向上、实事求是、风清气正的科技创新氛围。

五是内容创作。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大学科技园五大功能“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作为内容创作的基本点,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和龙头企业动态提供资讯服务,帮助目标受众更加准确、高效地收集信息。

六是宣传载体。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全媒体的概念逐渐发展丰富起来。“全”不仅指传播工具的全,也代表视听等感官上的全。新兴媒体的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通过文字、短视频等展现方式,呈现出较强的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科技宣传亦是如此。

2、郑大科技园科技宣传的理论与实践

图片

2016年9月,郑大科技园起步发展,2021年6月1日,郑大科技园正式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入科技创新和服务的“国家队”。作为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河南省内国家级创新平台,郑大科技园以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契机,紧抓战略机遇,围绕“依托学校、服务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谋划了以党建引领、内涵建设、园区建设、品牌建设、科技金融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工作布局,初步形成了具有“郑大科技园特色”的高质量服务运营模式。
图片

品牌建设是郑大科技园努力建设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而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构建科技园“大宣传”格局,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伴随着国家新一轮科创体系的重塑与构建,针对科技创新本身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站在新起点,郑大科技园开启了对科技园品牌建设和科技宣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是将“科创媒体+科创智库”作为既定目标之一,倡导人人都是宣传员。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专人,在科技园建设中心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了大宣传工作小组,专人专栏,同时制定多项激励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到园区的品牌建设和大宣传体系当中,增强科技宣传意识,提升个人能力,从自身岗位和专业出发,提供新闻素材,撰写原创文章,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战略守望和策划、资源拓展和对接、品牌重塑和营销。

二是以品牌栏目为牵引,初步构建了大宣传价值传播矩阵。在“用有限空间赋能无限场景”理念的指引下,2021年,郑大科技园先后启动了“郑大科创之星”、“郑大科创评论”、“一周科创资讯”和“园区动态”四个品牌栏目。两年来,主创人员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阻碍,主动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积极融入学校、市级、省级、国家级大宣传体系,依托学校,挖掘奋战在一线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创业领军人物背后的故事,解读政府政策,初步构建了科技园价值传播矩阵。

三是持续输出优质、原创内容,进一步巩固拓展现有大宣传格局。截至2022年底,累计发布515篇文章,其中原创文章115篇,《“东数西算”对河南意味着什么?》、《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专精特新”》和《科技金融是创新的“油门”》 等多篇原创文章在河南日报评论版刊发;《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爱萍:让团队研制的新冠肺炎疫苗服务于疫情防控》一文被郑州大学官方微博和《郑州大学报》全文转发;包括《“尼龙教授”刘民英: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兴趣》、《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付永柱:电池的发展空间还有无限可能》在内的多篇文章,持续刷新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粉丝数稳步增加。同时积极拓展宣传平台,官方账号先后入驻头条号、顶端号,并同步更新品牌栏目内容。“一周科创资讯”受到郑州大学和河南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领导的点赞。

图片

依托学校充足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郑大科技园科技宣传的现在和未来,将继续紧抓“新科创服务体系构建”这一核心主题,以专题策划、动态新闻、原创评论、人物采访、创意海报等多种创作形式,通过专业化研究成果的输出,持续构建和完善“新科创 大宣传”的科创品牌价值体系,逐步提升科技园品牌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为新时代背景下郑州大学全链条、跨学科新科创体系构建和完善提供战略思考和建议,助力科技园品牌化发展。同时,积极主动地对接校、市、省、国家级媒体,聚焦科创,将科技宣传的“触角”延伸到郑州大学乃至省内科技创新的一线。

3、关于郑大科技园科技宣传的不完全畅想

图片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宣传要寻找自身定位和价值,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及时准确报道高校及在孵企业的科研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政府创新创业政策、高效收集发布科创前沿资讯的职责。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思想,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人人都是宣传员,处处都有新闻点,将信息搜索的天线伸向宇宙,将科技宣传服务的触角深入全方位、全链条的孵化体系中。

互联网时代下,媒体朝向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移动化不断演进,科技创新宣传日新月异,科技园的科技宣传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一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输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原创作品,转发相关领域的优质内容,丰富巩固大宣传格局。与学校科创资源深度融合,与在孵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策划园区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并加强推广,生成优质的、专业化的宣传推介内容,增加学校和在孵企业的科研人员、创新团队、科研成果等的曝光度,助力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园区和在孵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建立全媒体思维,借助丰富的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创新表达方式,创作更符合现代受众阅读习惯、收听习惯的作品,进一步扩大郑大科技园价值传播矩阵。同一新闻稿件、报道内容,可以形成文稿、视频、图文、漫画等多种传播素材,并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多平台发布,实现“一鱼多吃”。

三要积极动员各部门,让科技宣传意识深入人心,人人都是宣传员。密切联系学校、企业科研团队、个人,建立更为广泛的通讯员队伍,及时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同时调动科技园各部门成员科技宣传的积极性,这些点、面的汇聚,能够为科技宣传提供丰富的专业素材,增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时代性,增强个人的使命感,营造健康向上的科创服务氛围。

图片

四要搭建科普平台,开设科普类专栏,动员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校师生、在孵企业成为科普生力军,按照新时代科普工作的要求,助力科普创新发展事业,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科技园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流大学应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尖端项目、产尖端成果。一流大学需要牢记使命、主动担当,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积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立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平台,郑大科技园在科技宣传上将以更高的站位和要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坚定地朝着“科创媒体+科技智库”的既定目标不断迈进,牢记使命,主动担当,不断挖掘学校、园区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新闻点和价值点,讲好郑大科技园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为国家、河南省、郑州市以及郑州大学科创战略进行守望,持续扩大学校和园区在科创领域的专业影响力,助力郑大科技园高质量发展,为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河南省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贡献力量。